最新动态更多
-
2021欢度新春!
2021-02-10
-
工信部:上半年光伏压延玻璃产能同比增长121.6%
工信部网站消息,2022年上半年,光伏压延玻璃在产产能同比增长121.6%。6月份光伏压延玻璃行业产量、价格增长较快,但呈现库存较高的态势。
2022-07-20
-
集邦:第3季面板稼动率估降至七成季减7.3个百分点
7月18日,TrendForce集邦咨询发布文章称,第3季面板厂稼动率(以玻璃投入片数计算)预期将滑落至七成,季减近7.3个百分点。
2022-07-19
-
福州市半导体显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记者从长乐区政府获悉,7月17日,2022国际显示技术大会在福州新区滨海新城福州数字中国会展中心举办。会上,福州市半导体显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2022-07-19
显示战国的“乱”与“治”
2018-10-26 编辑:管理员
对“OLED之父”、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邓青云而言,2014年诺贝尔奖的颁发是一件重要的事。这一年,赤崎勇、天野弘和中村修二因发明了高效蓝色发光二极管(LED)而成为物理学奖得主,而他则作为此前的获奖热门人选之一错失了化学奖。
在9月19日~22日于河北固安举行的2018中国显示学术会议上,当《中国科学报》记者问其对此的感受时,他微笑着表示:“对于诺奖,你可以梦想它,但不要追逐它。”
一个显然易见的事实是,邓青云能否获得诺奖与OLED的发展息息相关。然而,近两年来,除了液晶显示器(LCD)之外,OLED还要面对Micro-LED及其过渡性产品Mini-LED等其他新型显示技术的竞争,显示领域进入了“战国时代”。特别是对于2017年显示面板出货面积已位居全球第一的中国大陆企业而言,2018年更是非常关键的节点,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下一步到底应该怎么走?
继去年发布首次采用OLED屏幕的手机iPhone X之后,9月21日,苹果又宣布应用了OLED显示屏的iPhone XS和iPhone XS Max在全球同步开售。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无疑是一个风向标,意味着长远来看OLED显示屏将是苹果手机最重要的基本元素,所有iPhone机型都将放弃液晶显示屏,转向应用OLED显示屏。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向2018中国显示学术会议提交的书面报告显示,2017年,国内TFT-LCD面板和AMOLED(有源驱动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的产量总和为2563万张基板,2023年预计将达到5446万张基板,增长约112%;2017年产能总和为0.94亿平方米,2023年预计超过2.6亿平方米,增长约176%。其中,国内AMOLED面板2017年产能总和约为140万张基板,预计2023年这个数字会超过1885万张,增长约12倍。
与LCD相比,OLED因具有面板更薄、对比度更高、反应速度更快、更节能,并且可实现柔性显示等特点,而被称为“梦幻般的显示技术”,也一度被认为是下一代显示技术。然而,近两年来,Micro-LED及其过渡性技术Mini-LED因为具有超高解析度、高亮度、省电等特点而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甚至有人将之称为终极显示技术。
对此,邓青云表示,虽然OLED还需要尽快降低成本,解决由于长期点亮而导致的“烧屏”问题,但其未来是充满希望的。而Micro-LED等其他新型显示技术将来或许可能超过OLED,但是在短期内却无法实现突破,未来30年内还将是不断赶超LCD和OLED的状况。在大尺寸产品方面,OLED不会触及,而Micro-LED则可能在这方面有一定机会。
前身为1996年成立的清华大学OLED项目组的维信诺公司,22年来一直专注于OLED产业。维信诺公司副总裁、创新研究院院长黄秀颀表示,公司虽然也在跟进新兴技术,但更关心的是哪些技术可以真正从概念一步步走到产业化,最终去改变人类生活。“我想每项技术可能都有机会,但更多的要从技术成熟度角度考虑。”
他认为,截至目前,LCD技术已趋于成熟,可以应用在不同尺寸的产品上;对OLED而言,中小尺寸也已走向成熟,但大尺寸产品方面只有LG公司走得比较快一些,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而Micro-LED虽然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技术,但无论是技术路线还是供应链都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应用场景也不是很确定,可以说还走在路上。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梁新清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强调,我国显示产业目前的现状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刚刚完成LCD的基础工作,使之产能达到一定规模,技术上掌握到一定程度,在国际市场上略有一些话语权。而OLED方面则是刚刚布局完产能,在工艺和技术方面都还在追、在学、干赶。“在此情况下,我们的企业非常需要有自己的定力,要知己知彼,清楚把握大的行业形势。”
中兴事件发生后,“卡脖子”成为产业界的一个热词。对于中国显示领域而言,如何追赶韩国等领先国家也一直是业内人士关注的重点。
据群智咨询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出货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五大的厂商依次是:三星显示(20%)、京东方(17%)、天马(11%)、JDI(7%)、友达(7%)。OLED方面,三星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几乎达到95%,而维信诺2017年至今AMOLED面板出货面积位居中国大陆市场首位。
电视方面,该公司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平板电视出货量同比增长7.3%至1.07亿台。LG电子排名第二,出货量为1309万台。其中,OLED电视机型达到73万台。
与韩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要想追赶,应该向何处发力?邓青云的答案是“Know-How(技术诀窍)”。他认为,韩国在这一领域已领先多年,确实有些制造方面的经验和知识需要中国企业学习。但他对此表示乐观,“我们会有进步的,因为秘密不可能永远被保持、被压制。”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所长曹镛表示认同。在他看来,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是掌握基本技术,踏踏实实地真正将一条产线做到全产。他举例说,三星在2004年建好产线,2008年才开始卖手机,期间也有一个爬坡的过程。“维信诺这么多年踏踏实实在技术上进行积累,力图把产业做大做强,就是很好的榜样。”
除了制造技巧,“从国内来讲,现在主要的瓶颈还在材料和设备上。”对此,曹镛提出了一个矛盾的现象:工厂要维持良率,一定要用最好的材料,但国内企业研发的材料不经过产线检验就永远不可能成功。“这一问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产材料企业的积极性,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曹镛说。
而就设备而言,他认为,“恐怕要从国家的角度,支持一两家公司真正来做,这样才有可能搞起来。”
“之所以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不是说要全用自己的,而是因为没有一定实力的话,连和人家讨价还价的资本都没有。”曹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国内柔性AMOLED建线太多,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各地需注意投资风险。”欧阳钟灿提醒说。
从全球来看,2016年OLED产值达154亿美元,预计2023年产值为35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2.7%。其中,中国大陆投资积极,全国准备投资或号称投资的AMOLED量产线有10多条(8条6代柔性AMOLED线),每条线投资规模达数百亿元左右。欧阳钟灿担心,有多少家能凭技术实力活下来?
另外,资料显示,全球正在运营和已经开建的OLED面板线约有27条,其中韩国有10条,中国台湾有1条,中国大陆有14条,中、韩总共加起来占了25条,剩下仅日本还有2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吴胜武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发布实施《新型显示产业超越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重点是引导支持企业进行超高清、柔性面板等量产技术的研发,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布局研究OLED、Micro-LED、印刷OLED等前瞻性显示技术,完成新技术路线的探索,推动我国新兴显示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谈及产能过剩,梁新清指出,由于产能释放慢、韩国厂商进行产线代际转移等原因,“实际情况并没那么可怕。不管是大尺寸还是小尺寸面板,不管是LCD还是OLED,到目前为止我认为并没有出现产能过剩现象。”
而对于无序投资,他希望新的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后,能够给予窗口指导,避免盲目投资,争取通过横向整合,形成一些大的、更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中国科学报》 (2018-09-27 第7版 产业)